7月30日下午,农商品B2B电子商务平台一亩田就日前数据被质疑做假进行了公开回话,其副总裁李国训称,平台上的部分数据只不过测试数据,商品出现漏洞,前台展示的数据和后台买卖的数据完全不同,并强调其平台日买卖额没有做假现象。
对于这场数据风波,事实上更多地折射出市场对农业电子商务经营的质疑。
在业内人士看来,农业电子商务除去花钱外,还是IT、农业、资本、冷链等的综合角逐,在国家有关利好农业电子商务进步的首要条件下,5年后将见分晓。
后台数据就是不是真的?日前,一亩田被质疑炒作与做假,有人提出质疑称,一亩田买卖数据存在做假行为,剖析指出,该平台上“6小时前刘老板采购了999.999吨毛桃。
”的信息过于“精确”;“9小时前老板采购了1073741.8235吨的洋葱”的信息大大超越洋葱盛产区域西昌每年30万吨的产量;而对于其每天3亿元、一个月近100亿元的成交额也提出了质疑。
对此,一亩田副总裁李国训向媒体坦言,其网站确实还有一些商品和数据不够健全,“一亩田真的启动农商品B2B买卖只有一年时间,在这期间,公司一直在升级商品,一亩田策略是以移动APP为主,APP平均每两周迭代一次,版本数多达100多个,每次新版本工程师都会发布一些测试数据。
PC网站更新相对较慢,还是去年6月份的版本。
即便是目前,一亩田APP和网站依旧还可以发现不少Bug,这一状况将随公司技术实力增强而不断改变。
”就此测试数据,一亩田技术负责人于高禾补充讲解称,开发和测试资源有限,去年商品技术团队加起来还不到30人,没办法完全保证水平。
PM(商品经理)一般会需要在线上测试,会遗留各种卖骆驼或者100吨的洋葱之类问题。
对于外面质疑的日均3亿元的买卖额,李国训则是让媒体看到的后台数据,数据显示,截至现在,一亩田累计月流水有153亿元,6月20日至7月20日,一亩田买卖数据99亿元。
该数据大多数是APP的买卖量,而PC端天天买卖量平均天天2单,近乎于无。
但对于为什么APP端和PC端数据会相差这么远,李国训并没给出说明。
在李国训看来,之所以外面会存在不少质疑,是由于对一亩田知道太少,他进一步讲解了一亩田的商业模式:线上APP为农商品生产者和批发商、采购商提供供应求购信息服务,线下为双方提供买卖撮合活动,不只解决了农商品买卖信息不对称的难点,因为一亩田同时担任第三方资金担保平台,买卖双方互不信赖的问题也由此找到出路。
除此之外,一亩田还针对买卖双方提供不收费的行情、云数据、研究报告等农业信息服务。
不过,一亩田在被质疑的同时也遭到了业界“大佬”力挺,如丁香园CTO冯大辉、知名投资人曹毅等,冯大辉称看数据显示更像是“bug”,并调侃质疑者,“这家公司职员有3000多人,靠夸张和欺骗能搞到3000人嘛?300人甚至30人已经足够嘛,可以节省不少本钱。
”农业电子商务或5年再见分晓此次一亩田最被质疑的核心问题便是买卖数据,而对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出的这3亿元怎么样再进一步证明,李国训无奈地表示,一亩田可以展示的、出具的数据都已公开,甚至后台都向媒体展示。
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,也都期望一亩田的数据具备真实性,不然将对农业电子商务导致非常大负面影响,将来进步仍有待察看。
事实上,处在风口上的农业电子商务渐渐成为热门。
2025年,“网络+”上升为国家策略,国务院也颁布了“电子商务国八条”。
同时,中央财政将拿出20亿专项资金,用于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,国务院也明确提出拓展“宽带乡村工程”,两年内将在80%以上行政村达成光缆通信,宽带全覆盖。
伴随电子商务品类的不断扩充,与农商品对多销售途径的需要,农商品电子商务飞速发展,将来农商品电子商务还有巨大的进步空间,最近,苏宁和京东等电子商务巨头纷纷涉入农业产业链。
从事农商品电子商务的宋俊文看来,看好农业电子商务进步,但现在网络+农业虚火旺盛,需要血拼一把。
对于一亩田的数据,他表示,期望是真实的,不然对农业电子商务影响很大的。
由于农商品不是工业品,同一棵果树长出的果实也有不一样的味道,农商品没达成标准化之前,都不可以靠单一途径,也不可以靠单一模式。
对于这场数据风波,事实上更多地折射出市场对农业电子商务经营的质疑。
在业内人士看来,农业电子商务除去花钱外,还是IT、农业、资本、冷链等的综合角逐,在国家有关利好农业电子商务进步的首要条件下,5年后将见分晓。